如何做好粽糕_粽糕的做法,粽糕怎么做好吃,粽糕的家常做法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如何做好粽糕_粽糕的做法,粽糕怎么做好吃,粽糕的家常做法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1.调查报告:端午节的由来与习俗2.粽糕的做法,粽糕怎么做好吃,粽糕的家常做法
3.中国传统节日都有哪些?来历都是什么?
4.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好的家分谢了啊兄第
调查报告:端午节的由来与习俗
调查:近4成人认为端午节商业味过浓2009年05月30日 09:09CCTV《新闻1+1》2009年5月29日播出《端午:我们如何面对?》,以下为完成台本:
中国启动端午节申遗程序,湖北做代表,三省四地端午习俗联合打包申报。祭屈原、插艾草、吃粽子、赛龙舟,当端午习俗以传统形式被热闹保留,我们该如何传承其文化内涵?当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渐行渐远,我们该赋予传统文化怎样的创新符号?当众多国家同庆端午佳节,我们在分享中又该怎样呈现中国味道?《新闻1+1》为您解析。
主持人 王跃军:
您好,欢迎收看今天的《新闻1+1》。
昨天是端午节,端午节应该怎么过?过什么?节前某地对一千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90%的学生仅仅回答出了吃粽子、划龙舟,这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传统的民族节日被边缘化、被浮浅化这样一种迹象。那么现在有人提出我们端午节应该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这样的一个申遗的做法是不是就能够提升我们现在传统节日它的生命力,提高它的影响力呢?今天我们特别请来了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的副主任章建刚,欢迎你。章主任,我们首先一起来看一看,关于端午节申遗的进展情况。
(短片)
2009年5月29日《朝闻天下》主持人:
据新华社消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湖北省已经代表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目前端午申遗已经进入到初评的阶段。
解说:
端午节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在今年的端午节,人们除了吃粽子、赛龙舟,还把这两者联系在了一起。据了解,今年下半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进行评审,然后具体公布。那么这次的申报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又涉及到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江清和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这次申报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我们按照文化部的要求,我们就做了申报文本,然后编辑一个申报片。端午节这个项目共有四个单位,一个是湖北的秭归、黄石,还有就是江苏的苏州和湖南的汨罗,介绍一些端午节的名称、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的由来、它的一系列的表现形式等等,然后与相关的申报地区共同办理一些申报的手续。
解说:
其实以端午为内容的申报除了中国的这次努力之外,韩国早在四年前就已经先行一步。2005年,韩国的江陵端午祭就已经申报成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在当时也引起了中国民众的强烈关注和争议,甚至于响起了保卫端午节的呼声,颇有点悲壮色彩。如今再次面对端午节申遗,公众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有网站针对这次申遗展开相关调查,在有近三万人参与的“你是否支持我国启动端午节申遗”的调查中,有近九成的人表示支持,更有74.9%的人对这次申遗表示有把握。那么作为申办的一方,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江清和:
从理论上说,这个应该说把握很大,前几年韩国当时的端午祭通过的时候,当时在国内确实引起了一阵波动,当时社会认为就是说,就像商标一样,韩国抢注了我们的商标,其实不是这样的,韩国的端午祭跟我们中国的端午节有一点点联系,但并不是一个东西。韩国和中国的表现形式、呈现的方式、一些风俗习惯是有些区别的。韩国报端午祭跟中国报端午节这不矛盾,也不冲突的,也不影响的。
解说:
如今当端午节成为了我国特定的节日文化,传承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我们该如何看待这次申遗?我们的申遗究竟为了什么?端午节申遗又能否让这一传统节日再次焕发出生命力?
主持人:
对于像端午节申遗大家觉得把握性很大,但是多少也有一定的争议。我们也看到,像端午节的申遗有人说,使我们的传统节日能够发扬光大,靠申遗只是一个外部力量,你觉得像这样一个节日把它发扬光大,很大程度上应该在我们民族内部产生一种力量,对这种争议您怎么看?
章建刚 特约观察员:
我觉得申遗的工作呢,我觉得我们这次是它的规则也有些变化,它也不限制你提出多少项,我们大概是几十项的一个总的一揽子的计划,所以我想申请下来应该成功的希望还是非常大的。至于我们跟韩国之间,我觉得大家可以分别地做这个事情,这个前一段我去韩国,跟他们也讨论这个问题,我觉得韩国社会在现代化的进程上,可能比我们走得还早,所以对于文化遗产的问题、文化资源的问题,他们相当重视。所以他们能够先行一步,我觉得也是值得祝贺的。
主持人:
那比如像韩国的端午祭,我们叫端午节,实际在有些内容上是不太一样的,但是其渊源应该说基本上是相似的。它申请成功了,对我们申请是不是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章建刚:
好像教科文组织在这个问题上并不是说只会批准一个国家有这样的习俗,它毕竟要看端午节这样的习俗在古代东方很多的地方、很多的民族其实都有这样一个习俗,所以我认为应该不会有冲突吧。
主持人:
像端午节这样的一个节日,它里面有很多相应的比如活动或者说一些传统的习俗,刚才我们提到说某地的中学生调查的结果只是吃粽子,只是说划龙舟,包括我们现在对它也有不同的这种说法,是纪念屈原呢,还是纪念伍子胥呢,还是说它本身是一种驱邪避灾这样的节日呢,怎么样来对端午节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章建刚:
我觉得像具体到端午节这样的节日,其实它有一个很长的发展的过程,而且它自身呢确实是带有一种特征。其实最早的时候呢,端午节主要是人们在进入夏天的时候,他要过一个节日,就好像春天的时候我们有春节,那么夏天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夏节。
主持人:
为什么要过这个节呢?
章建刚:
到这个时候我们知道季节的变化,我们人体有很多东西跟自然界互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比如说夏天,天气很炎热,我们可能身体有一些地方需要调整。我们也可能会接触更多的,比如说潮湿的、闷热的这样的天气,所以我们自身要调整这个身体,有时候不够呢,我们还需要借助一些草药这些东西来调整,所以我们有喝雄黄酒,用艾草或者菖蒲来泡水、来洗澡等等,这样的一个趋势。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我觉得这个节日里边,可能还有一些跟我们农耕生产方式有关的一些习俗,所以比如说我们满族,他可能是狩猎的民族,所以过这个节的时候,他会射箭。另外一些农耕的民族,他可能会比如划龙舟,或者抓鸭子,他在水里边活动,跟他的农事活动可能是相关的。
在它的发展过程中,还有一方面,就可能跟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相联系。当时的中国地域也是很广阔的,所以不同的历史事件发生了以后,这个节气就会加入,在不同的地方加入不同的内容,所以就像我们这次申报的端午节,在湖北、湖南主要是纪念屈原,在苏州可能是纪念伍子胥的。
主持人:
我们说使我们的节日发扬光大,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弘扬我们民族的文化。我们还回到申报这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事件当中来,您觉得像申请成功了,这个端午节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成功了对于我们来讲,会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章建刚:
首先,当然申报的意义就在于说要表明我们的政府、我们的所有的全体人民意识到了保护文化遗产它的重要性,它有这么样一个决心,有这么一个愿望,要把我们的传统的文化充分地把它挖掘出来,保护好,这也是让世界各地的人民都知道这个事情,也欢迎他们来了解我们这样的风俗,我觉得这个是主要的意义。
像教科文组织这样的国际组织,它一直在为全人类的和平发展在做工作,由这样一个组织向世界来宣传这样的一些代表作,来认证这样的东西,我想它会确实比我们自己出去说,让我们一个一个个人出去传播的话,那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主持人:
你刚才提到说能表达我们一种态度,能让外面来看到我们很多内在的东西。但从我们内在的角度来讲,只从我们内在的角度讲,申遗会对我们文化的传承起到什么作用?
章建刚:
申遗起码首先是让所有的人民都知道这样的事情,你比如说端午这个故事到底有多少种版本,其实我想很多人并不知道刚才节目里也看到了,大家就知道吃粽子、划龙舟,其实它的形式还很多,比如说浙江的宁波,还有一些叫曹娥祭,像这些内容我们其实也没有更多的去挖掘,通过这样一个广泛的宣传呢,可能大家都去找这样的资料,通过挖掘把它的内涵充分的能够把它揭示出来。
主持人:
我想申遗呢无疑要有所花费的,大家可能就会想到,它要动用人力、动用财力,这种端午节的申遗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来讲,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比例关系?
章建刚:
成本的问题要看我们怎么去计算,如果说仅仅是做一个文本,包括拍一些电视片,那我觉得这个成本并不是很大。如果是我们这两年,我们各级政府呢都在推动这个公共文化服务的事业,通过这个申遗的过程呢,它也要把群众性的文艺活动,这种文化活动,把它开展起来。在这个方面做的事呢,我觉得它不是单纯为了申请遗产的项目,它实际上是和我们整个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是相关的,这个应该说是物有所值的吧。
主持人:
观众朋友今天和大家所谈论的话题,是由端午节要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引发的,如何能使我们的传统节日它的内在或者它的内涵进一步发扬光大呢?稍候我们将继续。
应该说就像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对于像端午节等一系列的传统民族节日把它边缘化了、把它浮浅化了,这样的趋势应该说存在一定的迹象。的确对于这种传统的文化节日它的内涵的这种淡漠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接下来我们看一个片子,来了解一下。
解说: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这是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描写端午佳节热闹场面的诗句。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流行的说法是,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插菖蒲、喝雄黄酒、进行龙舟竞赛等活动。如今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端午节习俗承袭下来,并成为国家法定假日的时候,却有人呼吁“莫让端午节变成粽子节”,还有人感慨“端午依旧过,粽子在飘香,龙舟在疾驶……除了这些端午还剩下些什么?”
近日,一项关于端午节的网络调查显示,62.51%的被调查者认为,人们自己忽视了端午传统,不够重视。有37.49%的人认为,端午的商业味太浓了。有41.81%的人在端午节最想做的事是在家休息。
事实上今年的端午节活动由于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各地呈现出冷热不均的状况。在南方,特别是屈原故乡所在的湖北省,以及联合启动端午申遗的一些省市,端午节活动热闹非凡。在湖北秭归端午文化节的重头戏是龙舟比赛,一些选手的帽子还用竹子和笋叶编织三只小鸟,象征着屈原的妹妹呼唤哥哥回来。在武汉东湖之滨,一群身着汉服的大学生向屈原像行祭祀大礼。而在我国其他的一些地方,端午节活动则更多与吃粽子有关,例如各地举行的包粽子大赛,其中南京和专门举办了外国人包粽子大赛。而对于一些上班族来说,趁着端午小长假去周边旅旅游是最重要的。端午节已经被简化为,去超市买几只速冻的粽子。很多人除了知道它和纪念一位名叫屈原的诗人有关外,对它所蕴含的其它文化意义知之甚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调查:九成学生只知端午吃粽子 成年人嫌过节单调
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到底该如何普及?
粽子节快乐!昨天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但许多中小学生见面的第一句祝福语却用粽子来代替。
27日,重庆华夏国学研究院就中学生对端午节的认识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在九成以上学生的心中,吃粽子几乎成了端午节的全部内容。
如何过端午知之甚少
这项调查在我市字水中学、朝阳中学等5所中学的1000多名初中学生中进行。对于端午节的来历,学生们显得并不含糊,都表示这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吃粽子则是为了“让屈原的尸体在河里不被鱼吃掉,所以把粽子丢在河里”。
但对于如何去过这个传统的节日,学生们则表现出困惑来。他们能列举出的过节内容少得可怜,90%以上的学生只能列举出吃粽子、划龙舟这两样,挂陈艾、喝雄黄酒等少数几种课本上见过的方式,也很少有学生能答出来。
在调查中,对于“你希望怎么过端午节”这个问题,有65%的学生回答说:“吃粽子,在家和父母一起过节”;17%的学生回答:“可以出去到处游玩”;还有14%的学生回答:“希望多放几天假,少布置点作业”。
端午有更多文化内涵
“学生们对端午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肤浅的书本知识上,对过端午节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却很模糊。”华夏国学研究院院长黄明超先生说,从收到的1000余份调查问卷中,发现大多数孩子对端午节的由来、习俗有一定了解,但明显是来自于课本,在生活中难以感受到这个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黄明超说:“端午节可以放假,可以和家人朋友一起吃粽子,是孩子们喜欢端午节的主要原因,但端午节绝不应该只是这些内容,这个流传数千年的中国传统节日还有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
成年人也嫌过节单调
其实不只是中小学生对端午节的感受停留在粽子上,对于许多成年人来说同样如此。
“一早起来上网,看到韩国人进行端午祭的新闻,心里感到酸酸的。”家住江北长安丽都1-21-3的黄先生说,“人家过传统节日,有盛大的仪式和丰富的内容,而我们的节日,现在连划龙舟都很难看得到了,大家到商场去买点包装精美的粽子就算是过节。”
36岁的王开玲女士老家在四川达州,她回忆起自己小时候是这样过端午节的:一早起来母亲就会给她手上系上一条五彩线,再挂上一个香包,然后和小伙伴一起上山摘指甲花,将手指涂得红红的。那时,家家户户的门前都挂上菖艾,下午去河边看赛龙舟,晚上回家妈妈熬艾草水给她洗澡。“现在想起来都暖暖的,但是在现代社会里,很多东西似乎都难以实现了。”
端午节申遗下半年有结果
今年端午节还有一层不同意义——以屈原故里湖北省为主体,我国端午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全面展开,今年下半年就将有结果。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昨天采访了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江清和。
江清和称,现在相关的申报资料已经递交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今年下半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评审,并公布结果。据悉,端午节申报的主要内容包括:节日习俗的内容,比如端午节挂艾叶,挂菖蒲;祭祀等方面的习俗,以及体育游戏竞技的活动。
本次申报的遗产名称是“中国端午节”,内容实际上是由三省四地的“端午习俗”组成,分别是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以及湖南汩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和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申报材料由三省联合“打包”递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据中广网
端午节你是如何度过的?
今年是我国第二个端午节假期,你是如何度过这个假期的?继4年前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中国已启动“端午节”申遗程序。目前该项目已由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递交申报表,进入初评阶段。你是怎么度过这个节日的?《国际先驱导报》联合新浪网展开调查,欢迎你的参与。
你是怎么度过这个端午节的?
1吃粽子
2喝雄黄酒
3赛龙舟
4插艾蒿、挂菖蒲
5祭祀屈原、伍子胥
6学习了与节日有关的知识
7旅游
8什么都没做
你觉得端午节的意义是什么?
1和家人团聚
2了解民俗知识
3重温民族精神
4传承历史文化
5没意义
你觉得我们还有必要将“端午节”申遗吗?
1有必要。为传统节日明确身份是应该的。
2没必要。申遗只是个形式,自己如何看待和认识这个节日更重要。
3不知道。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粽糕的做法,粽糕怎么做好吃,粽糕的家常做法
饭店类:
1、绿源食府,牛腱、糖醋鲤鱼(超好吃)、炖菜类都好吃、ex农家炖鱼、红烧肉炖蛋、炸海鱼。我吃过的就这么多了,这是我办公室的一个姐姐家里开的,都是招牌菜,所以是第一贴,我会及时更新啊,关系归关系,东西真的很好吃,俗称“天宇小食堂”。 2、睢阳区青年路,单县羊肉汤,烙馍(拿手菜)、羊肉汤、娃娃菜、五香羊蹄、蒜泥茄子,有喜欢吃鱼子的朋友可以尝尝,给的可多。
3、天池,威海路上,麻辣鱼头。
4、道北司家大骨头,大骨头里面的骨髓可以用吸管吸着吃,脊骨、烩面也好吃。
5、宏达饭店,三局,鸡丝大拉皮、带鱼、香菜丸子汤、京酱肉丝、酱豆炒鸡蛋、炒小公鸡、饺子也不错(个小,一口一个)。
6、郝记丸子园。
7、天一饺子。长江路翔宇对面。
8、新城饭店,北海路我单位往西点,拿手菜是闫集肘子、烧鸡(没有老店的好吃)、水激馍、糟鱼。表吃它的云南米线。
9、黄梅饭店,猪蹄子。
10、振华烧鸡,烧鸡、凉面条、凉菜不错。
11、正阳小馆,爆炒小公鸡、茼蒿。它的东西没有刚开始红的时候好吃了。
12、地锅城。地锅鸡、地锅牛肉、饼和酱。
13、老行署北京烤鸭店。现在贵了,一鸭两吃涨到58了。
14、一家人。我们大家的最爱,不多说了。
15、申记不老鸭。人少可以要半只,辣的超好吃,超辣。前进南边小吃街里面,凯四街东头。总店在民主路上自来水公司那边。具体说不清了。
16、曹记一家人,团结路乐易购超市西50米左右路北,椒盐排骨、醋熘大白菜。
17、东马饭庄,北海路睢阳区国税局东100米,酸辣肚丝汤、豆腐乳蒸羊肉、羊眼、牛脸、羊肉汤等,都是牛羊系列的,又全又正宗,好吃的不得了,每天都好多车在停。
18、重庆辣子鱼,长征路上新光对面。可以加五块钱豆腐皮,非常美味。
19、穆撒江。四面钟店与汽车站对面的那个店,好像区别不大。不喜欢那儿的大盘鸡,虽然速度挺快,那个土豆吃起来总是脆脆的。推荐羊肉串和烤馍。
20、鑫鑫饭店。麻辣羊蹄。西街口东北角。
21、绿色食府,南京路财产保险公司东一条小路南走,一家正宗野味店。
22、刘家烧饼店,羊肉汤,烧饼加垛子羊肉,烧饼超大,关转盘向南五十米?路西,到饭点去的晚一会都没座。
23、穆斯林。。。名字记不清了,民二小学西边,它的大盘鸡,还有免费拉条,大家都知道拉。
24、永城水煎包。K旋路中路财富步行街北100米。
25、川味巧面馆。株洲路阳光宾馆后边。面确实不错,有好几种可以选择。 菜好吃,豆腐肉片十元/份,只是肉有些少了,可能跟这阵肉价上涨有关系吧。推荐他们自己腌制的小黄瓜和面食。
26、食乐源,烩面,北关医院对面。
27、湘西饭店。纺织一条街东头,鸭头好吃(晚了就没有了),回锅肉,剩下还有可多好吃的记不住了,让小宾补充。
28、乡村大盘鸡。京港大道军分区旁边。两个人特别适合点个小份,正好吃完不浪费。因为也是现做,所以等的时间也比较长。
29、川黔姐妹。站前路西头胡同北二十米,路西(以前银座对面的那个胡同),豆腐肉片,不过好像没有以前的好吃了,盘子还是那么大,怎么我感觉肉越来越少了呢?
30、黄土地全牛馆,菜味不错,黄河大酒店南。牛骨头汤,等。
31、阿五美食,鸡窝烧饼,阿五豆腐,炒米。
32、邛崃小吃,运输公司北一百米!!路西类,爆炒小公鸡~牛腩面~~
33、富康大酒店,电业局南边,包子,还有炒凉粉,粉皮炖鸡。
34、野生鱼馆,富康大酒店东侧,顾名思义,野生鱼拿手的。
凉皮、米皮、擀面皮、烙面皮类:
1、老粮食局凉皮,现搬到行署往北10米路东。
2、长征路上和民主路,交叉口往北,五院往南。
3、道北青年路,白家凉皮。
4、睢阳区古城汽车站门口凉皮,炒、调都好吃,比古城里有名的崔家凉皮好吃太多了。旁边的卖卷饼的也可以当主食吃,他俩可能是亲戚吧,要来一起来,不来都不来。
5、记米皮,宋城门口,杨老师的最爱。。。
6、天宇商厦后门一出口,路北第一家擀面皮,老店。。干净。。
7、京港百货楼下,擀面皮,和铁小旁边路北的是一家的。
8、步行街的烙面皮,众所周知。。。
麻辣烫类:
1、 白云夜市(火车站东),候家麻辣烫和第一家麻辣烫。
2、 振华玻璃厂任大姐麻辣烫。
3、 红旗麻辣烫。
4、 光复街辣妹麻辣烫。
5、 胖哥麻辣烫,就去四面钟那家总店。
鱼头类:
1、重庆饭店。食品街中段往东走,路南。这个就不用多说了吧。麻辣鱼头、毛血旺。
2、老肥大排档。凯旋路文化路口。夏天去过一次,竟然等了半个小时才有座。据说比天池的还要好吃。
3、信阳鱼馆。府后路(新市委后边那条路)一直向东过归德路,是不是叫杭州路?路北。鱼头全是从信阳一个什么水库拉来的。味道就先不说了,这儿的特点是鱼头论斤称。一个鱼头竟然十来斤。那这鱼会有多大? 汗..
4、天池。
5、鲫鱼汤, 文化路大德门前胡同向北一百米。路东。名字又没记住,不过很好找。精华全在汤里啊,鱼没什么吃头。
米线类:
1、 三局米线。
2、 道北郭家牛肉米线,站前路正阳小店旁边。
3、 忘不了米线,实小北门西。
4、 开封砂锅米线,回中门口,别忘了卖两个火烧,,或者烧饼加咖喱串!!
5、 云南过桥米线,香君路,北关医院北门往东路南,米线随便吃的。味道超不错。
火锅类:
还是觉得小锅的没有大锅吃的过瘾,没有那个有味道。。。
1、 豆捞,人多的话可以不要他的柠檬汁,要喝的话千万表喝豆浆。。吃的时候要蘑菇放在辣椒锅里,口感可好。
2、 老肥三品火锅。
3、 大德门自助火锅。
4、 一尊皇牛。
5、 福成肥牛。(应天花园南)
6、 第一锅。
7、 老北京,小锅。(相对一般,是小锅的)
8、 顺风肥牛,小香肠一放锅里就开花。
9、 金华火锅。木炭火锅,广场那边的是总店,我们单位对面还有一个。
羊肉串类:
1、老唐,本人吃的最多的,旁边赵老三家的炒土豆丝特别有味。
2、白云广场对面归德路上夜市,杨记,老店。
3、加州牛肉面外面,外面那一家,好像叫傻子的什么吧,反正名字可刺激。
4、 新建路运输公司楼下的烤鸡腿,烤鸡翅。翅膀有点小,不过好在便宜。2元/个。
5、老关家羊肉。文化路城信社旁边胡同。推荐剁子羊肉、羊肉汤+烧饼。羊脊骨也成,只是我觉的没有肉,没啥吃头。
6、大隅首羊肉串。现在这个好像已经遍街都是了,也搞不清楚谁更正宗一些了。有时间有车可以去大隅首吃现场,没时间没车的就近解决吧--团结路实小旁边,归德路包河桥南一百米路西。归德路包河桥南二百米路西(新开的),好像连牌子的都差不多,应该是亲戚或是一家吧。
7、 四面钟中石化加油站对面晚上一家烤羊肉的他家鸡翅烤的特好吃,我能吃两还不腻。
8、 烤全羊,翠苑宾馆往东100米路北。
9、 烤全羊,北海路,奥林匹克花园吧,要定位子的,160半拉羊,还送菜。不知道涨价没,它的羊肉拿回家再热热还是很好吃。
10:最好吃最有味道的烤羊肉串是长江西路的地摊大排档,论斤的羊肉地道的味道,趁热吃啊一定要
饼类:
1、白云汽车走的地下道北出口,下午两点以后才有的烙馍卷肉酱,还有鸡丝馄饨。
2、 豫东宾馆小烧饼
冷饮类:
1、 安琪儿,人民路中段放映厅斜对面。
2、 雪花酪,四面钟中天副食门口的,人多的那家,我带洁和小宾吃过,吃了还想的那种;
3、 雪林刨冰店,安琪儿旁边,有一种玫瑰刨冰最好吃!
道北青年路:上述的白家凉皮、青年路和k旋路口西北角,一个只有下午才有的小摊子,专卖猪身上的东西,最好吃的是猪头肉了。。。很多人赞这个。
京陇商贸城:外面一家卖包子的,每次去都是卖完了。。
白云夜市:上述候家麻辣烫、最东头回回砂锅、大个子的蝉蛹和椒盐排骨。
经典广场:我和杨老师爱的关东煮、杨路爱吃的炒凉皮、蛋卷、还有uup的粽糕。。伊可爱南过道最东头第一家的冷面、凉粉。
归德路大浪淘沙对面的夜市:有好多好吃的东东,涮牛肚、火爆鱿鱼(比大胡子好吃)、三丽大虾、灌汤包、马家包子(吃的人很多)、“香辣虾”。
豫东影院:门口的涮牛肚好吃、麻辣烫是老店味道也算可以吧,不是很美味。。
三局:宏达饭店。烤肉那家,不知道什么名字了,杨路爱吃里面的炸蘑菇。三局糖葫芦(干净,山楂无核,还大)。三局米线。
北关转盘:北关转盘小鱼汤,中午十二点前有。旁边那家的牛肉饼。羊肉包子。
平台炖鸡。
睢阳区青年路孟家烧鸡店,鸡爪、鸡胗配上凉面,超好吃。
其他小吃类:(有些网上摘抄)
1、徐记米皮,阿福混沌旁边,冰糖梨。
2、黑森林蛋糕房,泡芙、老婆饼。
3、迪欧咖啡南路口,臭豆腐。
4、大唐米皮,实验小学西门,扬州炒饭。
5、欧亚中段北,炒面条。 东欧亚街东北农家,东北三鲜。
6、经典广场麦登斯门口,烙馍卷脆卷。米线也好吃。
7、一中步行街,四季粉丝蛙鱼。
8、光复街,第一家水果粥+涮肚片。
9、西街口,沙家包子。
10、商丘县大隅首东50米路南,汤圆,路北,炒拉条。
11、名代金砖、金条、蛋塔。
12、天宇后门有家烤鱼——生意好的天天爆满~
13、乐易购,东边中医院,对门有个四川香螺,味道正宗没滴说哦!
14、乐易购东门对面有个四川老菜馆。那里的麻婆豆腐~哇偶偶~。
15、光复街中段路西滴:第一家水果粥。那里有个煎饼,有素有荤。美味哦~
16、人民路北头:有个零摊,那里的大虾贼口水。
17、胜利路与人民路交叉口,有家水饺,肉肉滴。
18、宋城剧院门口的侯家瓜子。
19、巴黎时尚门口的蒸饺,丸子汤,粉哈喇~
20、古城里面,崔家凉皮旁边的蒸饺好吃好吃。
21、迪欧咖啡和至尊咖啡里面的牛肉面都很好吃。
22、京陇商贸城西门对面的“恩典名吃”,那里的烧饼不是一般的好吃~就是不好买,人多要排队。
23、实小北门延庆观炸鸡
24、实小北门对面咧牛筋面,擀面皮,凉皮,还是不错。
25、馋猫王咧烤鱼。
26、凯四街与步行街交X口阿福混沌对面咧大虾。再往南一些的米线。
27、白云广场夜市最东边咧刘家羊肉面。
28、青年路的孟家烧鸡听说不错
29、翔宇北面一点的小饭馆里的老碗鱼好吃。
30、阿昌烤鱼家的炒黑粉皮好吃.
31、义利肉食店,和凯四街交叉东段,菜市街和市幼儿园十字路口东,路北.
32、合欢路和白银路交叉口西,一家武汉鸭脖子。
33、运输公司对面的烤鸭店的干煸鸭翅好吃。
34、睢阳区西环路和青年路口有家味鲜饭店的酱排骨不错。
35、香君路口东面的辣子鱼好吃。
36、五香北方香肠。
37、新建南路钱塘观潮斜对面的商丘市第一家蒸豆花VS锅贴
38、新华书店边上有个小门面,专卖羊蹄,那家的羊蹄比所谓的西街口鑫鑫的还好,那个小店边上还有家会面店,推荐他家的酱猪蹄,爽啊。
39、归德路上有一家四川老菜馆的飘香水煮鱼不错.口水鸡也好吃.
40、神火大道自由曙光南边一点有一个大嘴炒鸡的炒鸡好吃.
41、凯四街与步行街往西一点有一家类肉加馍好吃.
42、阳光宾馆那有一个王牌粽子的肉粽不错.
43、归德路上有个老院子里的鸡真是一绝啊!!!(就是那个超级大碗,我也记不清楚名字了,好象是老碗鸡,如果去吃的话就说炖的鸡,碗超级大
中国传统节日都有哪些?来历都是什么?
材料:糯米(长型或圆型均可),小红枣;
做法:
首先把小红枣洗净,待锅中水开后将枣放入蒸笼中用小火蒸15分钟备用,然后糯米用清水冲洗干净放入盆中并加入清水,水面超出米面一个食指高,锅中水开后将糯米盆放入蒸笼上改用中小火40分钟,到时间后拿出糯米,别换一盆,将蒸好的米平铺一层,把蒸好的小枣掰开放入铺好的糯米层上,再加一层米平铺一些枣,铺平材料用完放凉即可。
食用时还要加入糖汁,糖汁的做法是:锅中加入适量水烧开放入冰糖和红糖(老红糖口味更佳)熬至10分钟放凉。待吃粽糕时,将糖水浇入,根据个人口味轻重。吃起来香甜可口,粘软滑爽!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好的家分谢了啊兄第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面列举的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题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 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凭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采,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
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这里所介绍只是汉民族的一些较大的传统节日,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众多的民族节日,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宝藏。
春节简介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一月一日:元旦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元是开始,第一的意思;旦是会意字,上面的“日”表示太阳,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线。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象征一天的开始。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公历1月1日,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元旦节。我国历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会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清明节前一天:寒食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之推。介之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之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四月五日: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
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这风俗已传到了国外。)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情人节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我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烘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阴历九月初九。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正是阴月阳日,故名“重阳”。相传东汉时汝南人桓影,听到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代,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代、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因“高”与“糕”音同,所以重阳节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唐代诗人王维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记载了当时的风俗习惯。由于该诗感情真挚,至今脍炙人口。)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节
(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要喝腊八粥。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传统节日里包含了许多民俗文化和传统人文观念,以及宗教因素,
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有一定的意义,下面
罗列主要传统节日,以饷对这方面感兴趣的朋友。
一。正月拜年
正月,又称元旦,或称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个
月起始的一天。《春秋传》上将正月叫做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
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因此,正月是从自有历法以后,上古就有
的节日。
正月有很多习俗,如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这项风俗至今还保
持,饮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但一些具体活动
现已废弃,包括汉晋时期,如周处在《风土记》里所说:“正旦,
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政府在正月
要举行大朝会,皇帝和百官要举行大型团拜活动,并宴请各国使节,
特别重视对辽、高丽使团的赐宴待遇。此项活动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法定保留的传统节日仅有正月,但改名为
“春节”,并将元旦放在西历一月一日,唯政府和民间都更重视春
节,人民共和国政府法定春节放假四日,但目前许多私人企业都不
同程度将春节做了适当延长,有的甚至包括周末算在内,延长至元
月十五。
二。立春祭农
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间,这是古代传统的祭农节日,按东
汉应劭《风俗通义》,祭农本在四月间开展,汉文帝改到二月,而
在晋时,再改到立春。立春这天,官员要亲自穿戴庆祝,坐小春牛
表示支持和重视开春后的农事,民间也相应有庆祝活动,这个节日
其实才是真正的迎春。西晋傅咸《燕赋》说:“四时代至,敬逆其
始。彼应运于东方,乃设燕以迎至。〔羽军〕轻翼之歧歧,若将飞
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仪形之有似。御青书以赞时,著宜春之
嘉祉。”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个传统节日。
三。元宵灯火
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热闹的一天,因为过了这一天,
绝大部分人们都要上班了。元宵活动盛大在有灯会和烟火活动。舞
龙舞狮,社戏杂耍,从白天起就开始进行,直至深夜。为了保持与
民同乐的姿态,这天金吾不禁,金吾就是执金吾,就是守卫皇宫的
近卫兵,金吾不禁指在皇宫门前金水桥一带不禁止普通老百姓参观
游玩。焰火就设在金水桥附近施放,以便于皇帝和嫔妃在皇城门楼
上欣赏。旧时烟火都是由扎在烟火架上的各种爆竹礼花逐次燃烧造
成的效果,我小时候看过,比西式烟火更精彩绚丽,但危险性大。
唐苏味道诗“火树银花合,金桥铁索开,暗尘随马去,流萤逐人来。”
生动地总结了元夕的景象。
元夕到来,许多禁锢在深闺里的青年妇女,官宦家眷都被破例允许
出来观灯,这就为青年男女的接触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演出了
许多爱怨的爱情故事,在明代白话小说里多所描述。北宋欧阳修词
《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画,月上柳梢头,人约
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写出了元夕邂逅,相思一年而伊人不见,此情何以堪。辛弃疾词“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心上人竟然从天而降,其
激动的心情可知矣。
元夕的庆祝活动至今在北方农村保持着,南方也有所恢复,多数仅
限于电视上观看歌舞节目。
四。三月曲水
三月三日这天,按照《荆楚岁时记》,“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
杯曲水之饮。”,“曲水”就是河流弯曲之处,水流速度减缓,旧
时,游人乘坐
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都的消息后悲愤交加,毅然绝笔怀沙抱石投江,以身殉国。百姓纷纷引舟打捞,沿水招魂,将粽子投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习俗绵延至已有两千多年。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音雄黄酒,游百病,配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
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诗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了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军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
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按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节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卦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带,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鬼祛贵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中国人的做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节。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传说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位列右大夫,很受楚王器重。后来,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他们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襄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同时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涛神说。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四,恶日说。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说。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端午节的习俗有:
吃粽子、赛龙舟等等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音雄黄酒,游百病,配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
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诗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了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军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
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按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节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卦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带,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鬼祛贵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中国人的做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节。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端午节歌谣大放送
1.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