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煲汤文章正文

茵陈汤(茵陈汤配方)

煲汤 2023年02月28日 15:45 324 菜师傅

菜谱教程目录:

茵陈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茵陈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茵陈的功效与作用:

茵陈有清热利湿的功效,茵陈有治疗湿热黄疸、胆囊炎、小便不利的作用,非因湿热引起的发黄忌服茵陈,茵陈治男子酒疸:茵陈蒿四根,栀子七个,大田螺一个,连壳捣烂,以百沸白酒一大盏,冲汁饮之。(《纲目》)

1、茵陈治疬疡风病(此病是身上出现斑块,白色成片):茵陈蒿两握,水一斗五升,煮取七升,先以皂荚汤洗,次以此汤洗之,冷更作,隔日一洗,不然,恐痛也。(《崔氏纂要方》)

2、茵陈治风瘙瘾胗,皮肤肿痒:茵陈蒿一两,荷叶半两。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冷蜜水调下,食后服。(《圣济总录》茵陈蒿散)

3、茵陈治病人身如金色,不多语言,四肢无力,好眠卧,口吐粘液:茵陈蒿、白藓皮各一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日三。(《圣济总录》茵陈汤)

4、茵陈治感冒,黄疸,漆疮:茵陈五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5、茵陈治遍身风痒生疥疮:茵陈不计多少,煮浓汁洗之。(《千金方》)

6、茵陈治眼热红肿:用茵陈蒿、车前子等分,煎汤,以细茶调服数次。

7、茵陈治风疾挛急(按:指手足不能自由伸缩):用茵陈蒿一斤、秫米一石、面三斤,和匀照常法酿酒,每日饮服。

8、茵陈治遍身典疸:用茵陈蒿一把,同生姜一块捣烂,每日擦胸前和四肢。

9、茵陈治阳明病,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瘀热在里,身发黄者。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去皮)。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伤寒论》张仲景茵陈蒿汤)

10、茵陈治发黄,脉沉细迟,肢体逆冷,腰以上自汗:茵陈二两,附子一个作八片,干姜(炮)一两半。甘草(炙)一两。上为粗末。分作四贴,水煎服。(《玉机微义》茵陈四逆汤)

11、茵陈治男子酒疸:茵陈蒿四根,栀子七个,大田螺一个,连壳捣烂,以百沸白酒一大盏,冲汁饮之。(《纲目》)

12、茵陈治大热黄疸:用茵陈切细煮汤服。生食亦可,亦治伤寒头痛、风热痒疟,利小便。此方名茵陈羹。

茵陈为菊科植物滨蒿或茵陈蒿的干燥地上部分,茵陈有清热利湿的功效,茵陈主治湿热黄疸,胆囊炎,小便不利,风痒疮疥,湿疮瘙痒,湿温初起。配栀子、大黄治阳黄、配附子、干姜治阴黄。

茵陈的食用方法:

茵陈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外用:煎水洗。

茵陈用药禁忌:非因湿热引起的发黄忌服。

茵陈附子干姜汤

功效:主治因凉药过剂,变为阴证,身目俱黄,四肢皮肤冷,心下痞硬,眼涩不欲开,自利蜷卧。身目俱黄,肢体沉重,背恶寒,皮肤冷,心下痞硬,按之则痛,眼涩不欲开,目睛不了了,懒言语,自汗小便利,大便了而不了,脉紧细,按之空虚,寒湿相合之阴症发黄。

组成:附子(炮,去皮脐)3钱,干姜(炮)2钱,茵陈1钱2分,白术4分,草豆蔻(面裹煨)1钱,白茯苓(去皮)3分,枳实(麸炒)半钱,半夏(汤泡7次)半钱,泽泻半钱,陈皮3分(去白)。

用法:上(口父)咀。为1服,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至1盏,去滓凉服,不拘时候。

茜草茵陈茶

功效:活血化瘀,清热利湿,主治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症见发热,食少疲倦,厌油腻,巩膜、皮肤黄染,尿黄便秘,或伴肝脾肿大,舌红苔黄,脉弦滑。

组成:茜草、茵陈、淮山药各20克,甘草15克,白糖适量。

制法:上方前四味药量加大20倍,共研为末。每次用50——70克,置于保温瓶中,冲入适量沸水,盖闷20分钟后,代茶频频饮用。饮时取清汁,加入适量糖。每日1剂。

宜忌:脾胃虚寒、消化不良患者不宜长期饮服。

来源:《急难重症新方解》

茵陈羹

功效:主治黄疸,伤寒头痛,风热,瘴疠。

组成:茵陈。

用法:细切,煮羹食之;生食亦宜。

来源:方出《证类本草》卷七引《食医心镜》,名见《本草纲目》卷十五。

茵陈饮

功效:主治挟热泄泻,热痢,口渴喜冷,小水不利,黄疸湿热闭涩。噎膈反胃。

组成:茵陈3钱,焦栀子3钱,泽泻3钱,青皮3钱,甘草1钱,甘菊花2钱。

用法:水3-4钟,煎2钟,不时陆续饮之。治热泻者,1服可愈。

附注:六味回阳饮(《证治宝鉴》卷四)。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茵陈干姜饮

功效:健脾胃、利湿退黄的功效。对慢性肝炎、脾虚湿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泄泻等有一定疗效。

材料:茵陈15克,大枣4个,干姜6克、红糖适量。

做法:将茵陈、大枣、干姜、红糖共同煎煮,吃枣喝汤。

茵陈玉米须茶

功效: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主治①胆囊炎、胆石症,症见恶寒发热,右上腹疼痛,牵及右肩背部,口干苦,舌红杏黄,脉弦滑,有时伴皮肤、巩膜黄染,皮肤瘙痒。②传染性肝炎。症见恶寒发热,神疲,纳差,厌油,肝区饱胀,肝脾肿大,皮肤及巩膜黄染,色鲜明,小便发黄等。

组成:玉米须30克,茵陈、蒲公英各15克。

制法:上方药量加大10倍,共研为末。每次用50——60克,置于保温瓶中,冲入沸水适量,盖闷20分钟,代茶频饮。每日1剂。

宜忌:低血糖、低血压患者不宜长期服用。

来源:《食物中药与便方》

茵陈苏叶汤

功效:主治阳黄。表无汗,而身热者。

组成:紫苏2钱,茵陈2钱。

用法:水煎,加酒半杯,冲服。

来源:《不知医必要》卷一。

茵陈石膏汤

功效:主治黄汗。

组成:石膏2钱,茵陈1钱,赤芍药1钱,黄耆1钱,麦冬1钱,豆豉1撮,甘草(炙)5分。

用法:加生姜3片,水煎服。

来源:《简明医彀》卷二。

茵陈绿茶

功效:清热利湿,通腑退黄。

主治:①急性黄疸型肝炎,见身目俱黄,色鲜黄如橘皮,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滑数。②阻塞性黄疸,见全身皮肤、巩膜鲜黄,皮肤瘙痒,大便干燥,色如陶土,苔腻,脉滑。

组成:茵陈30克,生大黄6克,绿茶3克。

制法:原方前二味药量加大20倍,共研粗末。每次用30——50克,置保温瓶中,冲入沸水适量泡闷10分钟后,加入绿茶3——4克,再盖闷5分钟,开始代茶饮用。每日1——2剂,连服10——15天。

宜忌:黄疸日久,身目黄染颜色晦黯,形寒喜温者忌用。

来源:《药茶治百病》

茵陈散1

功效:主治黄疸,身体面目皆黄,皮肤如曲尘色。

组成:栀子仁30克 石膏90克 川大黄30克(锉碎,微炒) 栝楼1枚(干者) 甘草30克(炙微赤,锉) 木通30克(锉) 茵陈30克

用法:上药捣筛为散。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加葱白7寸,煎至150毫升,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

茵陈散2

功效:主治感冒,自汗面垢,脉微头痛。

组成:香薷散加茵陈。

用法:3根葱白5寸,生姜3片,同煎,热服。

来源:《得效》卷十。

茵陈散3

功效:主治伤寒后,余热在心,恍惚多惊,不得眠睡。

组成:茵陈3分,犀角屑半两,麦门冬1两(去心),栀子仁3分,茯神1两,赤芍3分,生干地黄3分,甘草1分(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散。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青竹叶2-7片,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来源:《圣惠》卷十二。

茵陈散4

功效:主治伤寒4日,头痛,背膊急闷,骨节烦疼,心燥口干。

组成:茵陈1两,柴胡1两(去苗),甘草半两(炙微赤,锉),赤芍药2分,防风2分(去芦头),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

制法:上为散。

用法: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来源:《圣惠》卷九。

茵陈散5

功效:主治时气瘴疫,头痛壮热,心如火煎,面目黄黑,四肢沉重,不得睡卧。

组成:子芩1两半,秦艽2两(去苗),知母2两,大青1两,赤芍药1两,川芒消2两,土瓜根2两,川大黄3两(锉碎,微炒),茵陈2两,黄连1两半(去须),栀子仁2两。

用法:上为细散。每服3钱,新汲水下,不拘时候。须臾便吃白粥饮半大盏,以次吃葱茶1碗。腹中稍觉转动,下利,额上似微润,即以衣盖取汗,汗解便愈。

来源:《圣惠》卷十六。

黄耆茵陈散

功效:主治黄汗不止及黄疸。

组成:黄耆1钱2分,赤芍药1钱,茵陈1钱5分,石膏8分,麦门冬8分,豆豉8分,甘草(炙)5分。

用法:上(口父)咀。水煎熟,食前服。

来源:《杏苑》卷五。

茵陈荷叶茶

功效:清利湿热,风瘙瘾疹;皮肤肿痒。

材料:茵陈5g、荷叶3g、绿茶3g。

用法:用25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来源:《圣济总录》。

中草药名方:大茵陈汤的功效与作用

大茵陈汤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十。

【组成】茵陈黄柏各4.5克大黄白术各9克黄芩栝楼根甘草茯苓前胡枳实各3克栀子10枚

【用法】上十一味,哎咀。用水9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服。得快下,即停服。

【主治】实热内盛,周身黄如金色,脉浮大滑实紧数者。

提醒您:大茵陈汤 此中草药名方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利湿退黄,清热解毒——虎杖茵陈汤

处方:虎杖10克,茵陈15克,大枣12克。

煎法:虎杖、茵陈、大枣洗净,加清水适量煎煮,去渣取汁代茶饮。

服法:每日1剂2服,连服7天。

方解:虎杖性微寒,味微苦,归肝、胆、肺经。

禁忌:孕妇忌用。脾胃虚弱泄泻者忌用。大枣不宜与黄瓜、萝卜、动物肝脏、维生素K同食。

利湿退黄、清热解毒。西医用于黄疸型肝炎、肝性脑病、胆囊炎、胆石症、盆腔炎、下尿路感染的辅助治疗。虎杖有调整胃肠、通利二便的功用,中医常用它来治疗高血糖、高血尿酸、高血脂、胆同醇高以及单纯性肥胖、习惯性便秘、高血压病等。

医院里开的菌陈汤是寄出的么

您好,医院里开的菌陈汤是可以寄出的,但是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首先,菌陈汤必须是由医院指定的特定药品,并且必须在医院的监督下进行制备。其次,菌陈汤必须在医院指定的时间内完成,并且必须在经过医院检验后才能寄出。最后,菌陈汤必须在医院指定的容器中寄出,以确保菌陈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茵陈汤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茵陈汤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2.4 摘录

3 《幼幼新书》卷十一引《婴孺方》

3.1 方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4 《普济方》卷三六九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4.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5 《伤寒全生集》卷二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5.5 加减

6 《医统》卷十八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7 《幼科发挥·附汤方》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8 《幼科直言》卷四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9 《医学探骊集》卷五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9.5 各家论述

10 《普济方》卷四十七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0.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11 《圣济总录》卷六十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11.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11.5 制备方法

12 《医学纲目》卷三十一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主治 12.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13 《幼幼新书》卷十五引《婴孺方》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主治 13.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13.5 制备方法

14 《圣济总录》卷六十一

14.1 方名 14.2 组成 14.3 主治 14.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14.5 制备方法

15 《外台》卷四引《近效方》

15.1 方名 15.2 组成 15.3 主治 15.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15.5 加减 15.6 制备方法

16 《外台》卷四引《必效方》

16.1 方名 16.2 组成 16.3 主治 16.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16.5 制备方法 16.6 用药禁忌

17 《千金翼》卷十八

17.1 方名 17.2 组成 17.3 主治 17.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18 崔氏引史脱方(见《外台》卷四)

18.1 方名 18.2 组成 18.3 主治 18.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18.5 制备方法

19 《普济方》卷一四二引《澹寮方》

19.1 方名 19.2 组成 19.3 主治 19.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20 《普济方》卷一三○引《鲍氏方》

20.1 方名 20.2 组成 20.3 主治 20.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20.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茵陈汤

1 拼音

yīn chén tāng

2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茵陈汤

2.1 处方

茵陈(去梗.半两) 大黄(二钱半) 大栀子(五个)

2.2 功能主治

治阳明里热极甚,烦渴热[],留饮不散,以治湿热相搏,而身发黄疸,但头汗出,身无汗,小便不利,渴欲水浆,身必发黄,宜茵蔯汤调五苓散利大小便。

2.3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不拘时服,以利为度。

2.4 摘录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3 《幼幼新书》卷十一引《婴孺方》 3.1 方名

茵陈汤

3.2 组成

茵陈4分,大黄4分,黄芩4分,黄连2分,消石(无,以芒消代之)2分,甘草(炙)2分。

3.3 主治

少小发痫,经日不解,诸治不愈,口焦,面赤黑,胸中有热。

3.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3升,煮取1升2合,纳消石烊尽,为3服。

4 《普济方》卷三六九 4.1 方名

茵陈汤

4.2 组成

山茵陈1两,山栀子1两,川大黄半两,芒消半两,寒水石半两,木通半两。

4.3 主治

小儿发黄,身如橘色。

4.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1钱,水8分,煎至5分,去滓温服。

5 《伤寒全生集》卷二 5.1 方名

茵陈汤

5.2 组成

茵陈、山栀、滑石、甘草、枳实、黄连。

5.3 主治

黄,传经热症。

5.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水、灯心煎服。

5.5 加减

渴,加天花粉、石膏;大便燥实,加大黄。

6 《医统》卷十八 6.1 方名

茵陈汤

6.2 组成

茵陈2钱,栀子仁2钱,赤茯苓1钱半,葶苈1钱半,枳实5分,甘草5分。

6.3 主治

疸证发热,大小便涩。

6.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水2盏,加生姜3片,煎8分,食前服。

7 《幼科发挥·附汤方》 7.1 方名

茵陈汤

7.2 组成

茵陈、栀子、黄柏。

7.3 主治

黄疸。

7.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煎汤服。

8 《幼科直言》卷四 8.1 方名

茵陈汤

8.2 组成

茵陈、柴胡、薄荷、当归、猪苓、陈皮、车前子、白茯苓、甘草梢。

8.3 主治

黄疸初起者。

8.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幼孩兼服抱龙丸并六一散。

9 《医学探骊集》卷五 9.1 方名

茵陈汤

9.2 组成

茵陈8钱,栀子4钱,大青叶4钱,炙山甲2钱,延胡索3钱,煅石膏4钱,黄芩3钱,橘红3钱,甘草2钱。

9.3 主治

中消。食脯饱餐,转瞬又复思食,多食而又羸瘦者。

9.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宜于初得23个月内,先取上脘、中脘、下脘,太乙针之。留5点钟时乃出针,因勉拟茵陈汤服23剂。水煎,温服。

9.5 各家论述

此方以茵陈为君,专能清散内热;以栀子、石膏、黄芩、大青为臣,俱寒凉之品,资助茵陈清散之力;以橘红、甘草为佐,提升胃腑之正气;以山甲、延胡为使,使之引药达病所,搜其结热之根。胃热既减,自无中消之患矣。

10 《普济方》卷四十七 10.1 方名

茵陈汤

10.2 组成

茵陈1分,人参2两,甘草2两,苁蓉2两,黄耆2两,茯苓2两,秦艽2两,厚朴2两,乌喙2两,防风6两,山茱萸3两,松实3两。

10.3 主治

风头眩眼暗。

10.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1斗,煮取2升半,分5服,强者1日夜尽,羸劣分5服,2日尽。

11 《圣济总录》卷六十 11.1 方名

茵陈汤

11.2 组成

茵陈蒿半两,赤茯苓(去黑皮)半两,葛根(锉)半两,栀子仁半分,栝楼根3分,秦艽(去苗土)1两,升麻1两。

11.3 主治

酒疸,心中懊痛,小便黄赤。

11.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食后温服,日3次。

11.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2 《医学纲目》卷三十一 12.1 方名

茵陈汤

12.2 组成

茵陈半两,山栀半两,柴胡半两,黄柏(蜜炙)半两,黄芩半两,升麻半两,龙胆草半两,大黄(炒)1两。

12.3 主治

伤寒发黄,目悉黄,小便赤。

12.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水煎,空心服。以利为度。

13 《幼幼新书》卷十五引《婴孺方》 13.1 方名

茵陈汤

13.2 组成

茵陈8分,升麻8分,黄芩8分,柴胡8分,知母8分,羚羊角屑8分,大黄1钱2分,石膏1钱2分,栀子1钱,芍药6分,瓜蒂7个,蓝叶(切)1升,甘草2分(炙)。

13.3 主治

小儿发黄。

13.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5升,煮1升半,12岁为8服,45岁为4服,量儿大小与之。

13.5 制备方法

上切。

14 《圣济总录》卷六十一 14.1 方名

茵陈汤

14.2 组成

茵陈蒿1两,白藓皮1两。

14.3 主治

病人身黄如金色,不多语言,四肢无力,好眠卧,口吐粘涎。

14.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日3次。

14.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15 《外台》卷四引《近效方》 15.1 方名

茵陈汤

15.2 组成

茵陈4两,黄芩2两,栀子3两,升麻3两,大黄3两,龙胆草2两,枳实2两(炙),柴胡4两。

15.3 主治

发黄,身面眼悉黄如金色,小便浓如煮黄柏汁者。谷疸,食则头眩,心忪,怫郁不安,久久发黄。

15.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8升,煮取2升7合,分温3服。不愈更作,以愈为度,不过34剂愈,隔35日1剂。

15.5 加减

若身绝羸,加生地黄1升,栀子加至7两,去大黄。如气力不羸,依前著大黄。

15.6 制备方法

上切。

16 《外台》卷四引《必效方》 16.1 方名

茵陈汤

16.2 组成

茵陈4两,大黄3两,黄芩3两,栀子3两。

16.3 主治

一切黄。小便黄色及身黄者。

16.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5升,煮取3升,分3服,空腹服之。

16.5 制备方法

上切。

16.6 用药禁忌

忌羊肉、酒、面、热物。

17 《千金翼》卷十八 17.1 方名

茵陈汤

17.2 组成

茵陈2两,半夏(洗)2两,生姜4两(切),大黄2两半,芍药1两半,白术1两半,栀子(擘)3两,前胡3两,枳实(炙)1两,厚朴(炙)1两,黄芩1两,甘草(炙)1两。

17.3 主治

时行黄疸,结热,面目四肢通黄,干呕,大便不通,小便赤黄似柏汁,腹痛心烦。

17.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4斗,煮取9升7合,分10服。

18 崔氏引史脱方(见《外台》卷四) 18.1 方名

茵陈汤

18.2 组成

茵陈3两,黄连2两,黄芩3两,栀子14枚,大黄1两(炙),甘草1两(炙),人参1两。

18.3 主治

黄疸,身体面目尽黄。

18.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1斗,煮取3升,分3服。

18.5 制备方法

上切。

19 《普济方》卷一四二引《澹寮方》 19.1 方名

茵陈汤

19.2 组成

山茵陈3钱,山栀子3钱,秦艽4钱,升麻4钱。

19.3 主治

伤寒发汗有留热,身面皆黄,多热,食不减,小便赤。

19.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3钱为1服,水煎去滓,食后服。5日减三分之一,10日减三分之二,20日病悉去。

20 《普济方》卷一三○引《鲍氏方》 20.1 方名

茵陈汤

20.2 组成

茵陈1两,淡竹叶、大黄3钱半,栀子5大个,通草2钱。

20.3 主治

伤寒78日内,热结,身黄如橙,小便不利,腹胀,并酒伤,瘀热在内,发热,头有汗,身无汗。

20.4 茵陈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2盏,煎茵陈,次下后药,至1盏,调3味。

20.5 制备方法

上为散。

古籍中的茵陈汤

《杂病广要》:[内因类]黄瘅

集》)酒疸,因饮酒过伤而黄,俗名为酒黄,宜干葛煎汤或栀子仁煎汤调五苓散,或生料五苓散加干葛一钱。有...

《医学纲目》:[卷之三十一·伤寒部太阴病]黄续法

茯苓、猪苓、滑石、当归、官桂主之。(韩氏名茵陈苓汤。)发黄烦躁,喘呕不渴,茵陈汤加陈皮、白术、生姜...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卷四黄胆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论二首、脉证十四条、方七首

方云。先煮茵陈。则大黄从小便出。此秘法也。千金茵陈汤。伤寒七八日。内实瘀热结。身黄如橘。小便不利。...

《证治准绳·伤寒》:[卷四太阴病]黄

汤六则茵陈吴茱萸汤方见如下发黄小便不利烦躁而渴茵陈汤加茯苓猪苓滑石当归官桂主之(韩氏名茵陈茯苓汤)...

《伤寒论纲目》:[卷十三·太阴经症]发黄

茵陈的功效与吃法

茵陈,别名牛至、田耐里、因尘、马先、绵茵陈、绒蒿、白蒿、细叶青蒿、安吕草,下面就由我为大家介绍下茵陈的功效和作用,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哦。

茵陈的功效和作用

(1)利胆

临床应用与动物实验表明,茵陈有明显的利胆退黄作用。茵陈可使胆石症病人胆汁流量明显增加,胆汁中胆固醇含量降低,可预防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无论对正常实验动物,还是对CCl4所致肝损伤大鼠,均有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作用。茵陈利胆作用的有效成分主要有茵陈香豆酸A、医|学 教育 网搜集整理B及6,7-二甲氧基香豆素、茵陈色原酮、茵陈黄酮、茵陈二炔、茵陈二炔酮、茵陈炔内酯、绿原酸、咖啡酸、对羟基苯乙酮等。

(2)保肝

茵陈煎剂对CCl4所致动物实验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能降低血清转氨酶活性,减轻肝细胞肿胀、气球样变、脂肪变和坏死程度。茵陈色原酮、6,7-二甲氧基香豆素、茵陈黄酮等成分均有保肝作用。保肝作用机理可能为:诱导肝药酶、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保护肝细胞膜的完整和促进肝细胞的再生。

(3)抗病原微生物

茵陈蒿有较强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痢疾杆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牛型及人型结核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枯草杆菌、病原性丝状体,以及黄曲霉菌、杂色曲霉菌等皮肤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茵陈抗菌活性成分主要是茵陈炔酮、对羟基苯乙酮和其他挥发油成分。

(4)降血脂与抗动脉粥样硬化

茵陈能使高血脂动物血清胆固醇和β-脂蛋白降低,主动脉壁中胆固醇含量明显降低,动脉壁粥样硬化斑块病变减轻。

(5)解热、镇痛、抗炎

茵陈对伤寒混合菌苗所致家兔体温升高均有明显解热作用,茵陈中6,7-二甲基七叶苷元对热板法和醋酸扭体法致小鼠疼痛模型有一定程度的镇痛作用,并对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跖关节肿胀程度有抑制作用。

茵陈的吃法:

原料:粳米,茵陈,白砂糖

做法:1.茵陈洗净,加水煎汁,去渣;

2.加入淘洗干净的粳米,再加水;

3.然后用旺火烧开,再转成文火熬煮成稀粥;

4.最后再加入适量的白糖调味即可。

茵陈的配方

1、茵陈治病人身如金色,不多语言,四肢无力,好眠卧,口吐粘液:茵陈蒿、白藓皮各50克。上二味粗捣筛。每服15克,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日三。(《圣济总录》茵陈汤)

2、茵陈治男子酒疸:茵陈蒿四根,栀子七个,大田螺一个,连壳捣烂,以百沸白酒一大盏,冲汁饮之。(《纲目》)

3、茵陈治阳明病,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瘀热在里,身发黄者。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去皮)。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伤寒论》 张仲景茵陈蒿汤)[3]

4、茵陈治发黄,脉沉细迟,肢体逆冷,腰以上自汗:茵陈100克,附子一个作八片,干姜(炮)75克。甘草(炙)一两。上为粗末。分作四贴,水煎服。(《玉机微义》茵陈四逆汤)

5、茵陈治感冒,黄疸,漆疮:茵陈五钱。 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6、茵陈治疬疡风病(此病是身上出现斑块,白色成片):茵陈蒿两握,水一斗五升,煮取七升,先以皂荚汤洗,次以此汤洗之,冷更作,隔日一洗,不然,恐痛也。(《崔氏纂要方》)

茵陈

7、遍身典疸:用茵陈蒿一把,同生姜一块捣烂,每日擦胸前和四肢。

8、眼热红肿:用茵陈蒿、车前子等分,煎汤,以细茶调服数次。

9、大热黄疸:用茵陈切细煮汤服。生食亦可,亦治伤寒头痛、风热痒疟,利小便。此方名茵陈羹。

10、风疾挛急(按:指手足不能自由伸缩):用茵陈蒿一斤、秫米一石、面三斤,和匀照常法酿酒,每日饮服。

标签: 茵陈汤

菜谱知识 备案号:鄂ICP备2022019915号 站长QQ:201690762